馬上年底了,你的工作中,是不是各種會議接踵而來?
說起開會,很多人叫苦連天。本來好好的工作時間,通常就浪費在無休止的會議中。很多會議都冗長拖沓,要么沒有明確的主題,要么開著開著就脫離了方向。而且,很多事項也都是議而不決,或最終沒有執行,非常低效。
那么,如何開一場高效的會議呢?高維君發現,很多巨頭公司的CEO都有著自己獨特的秘訣。
1
會議是管理者的一項管理工具。德魯克認為,所謂會議,顧名思義就是集會來商議,是組織缺陷的一種補救措施。
我們之所以要開會,是因為各有個的工作,需要彼此合作才能完成某一項特定的任務。我們之所以要開會,只是因為某一情況所需要的知識和經驗,不能全部裝在一個人的頭腦里,需要集思廣益。
管理者總不免要參加討論會、協調會和簡報會等各種會議。會議正是管理者每日使用的管理工具。當然,這些工作也占去了管理者的時間。即使最善于分析其時間和管理時間的人,仍不免費大量時間于會議和報告上。
如果盤點組織的各種會議,我們發現大概有以下幾種比較突出的問題:
首先一個是例會,通常是第一個重災區。
大家通常覺得,既然叫例會,似乎就理所應當去開。所以,很多時候,組織里的各種周例會、月度例會、季度例會等等,集團層面的,部門組織的,占用了員工的大量時間。
第二個上司召集的會,也成為重災區。上司召集的會議,一般下屬很難拒絕。很多領導經常一拍腦袋,就讓員工開會討論問題。
管理者要提高自己的有效性,就要明確會議的貢獻是什么?哪些人跟貢獻相關,就讓他們參加,而不是呼啦啦把一幫人叫過來,好像人越多越能顯示領導的權威。這個時候往往是浪費大家的時間。
第三個就是滋生的會議。就是開會時缺乏主題和節奏,開著開著時間就過去了,而最終問題還是懸而未決,導致后面再繼續開會討論。
2
德魯克認為,會議應該是不得已的常態,不能視為常規。
原則上,一個管理者的時間,絕不能讓開會占用太多。會議太多,表示職位結構不當,也表示單位設置不當,把本應由一個職位或一個單位做的工作,分散到幾個職位或幾個單位去了。同時,職責混亂,從而未能將信息傳達給需要信息的人。
一個人人都隨時開會的組織,必然是一個誰都不能做事的組織。如果我們參加會議的時間超過總時間的四分之一以上,那一定是一個浪費時間的不健全組織。
那么,如何避免那些無效的會議呢?
德魯克認為,判斷一個會議是否需要召開,必須以貢獻為標準。有效的管理者在會議開始時,會先說明會議的目的和要求達成的貢獻。
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知道他們能從會議中得到什么,也知道會的目的是什么或應該是什么。他會自問:“我們為什么要召開這次會議?是為了某項決策?是為了宣布什么?還是為了澄清我們應該做些什么?”
他會在事前想清楚會議目的,想清楚要求什么報告。他一定堅持開會必須真正有所貢獻。同時,他還要設法讓會議緊緊圍繞著主題。
3
當然,還有其他一些使會議有效的方法。高維君發現,很多巨頭公司的CEO都有自己獨特的秘訣。接下來,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他們是怎么高效開會的。
▲蘋果
1.控制規模,只邀請必要的人參加
喬布斯對會議的效率要求非常嚴格,他會嚴格控制規模,如果覺得某個人是多余的,甚至會毫不留情地把他從會議中趕出去。
據說,一次在和廣告公司的例行會議上,喬布斯突然發現一位通常不會出現的女職員。于是,喬布斯指著她問:“請問您是哪位?”那位名叫Lorrie的職員解釋說,因為這個案子和她所在的項目之間有關聯,所以也被叫來開會。聽完這些,喬布斯禮貌地請她離開了。“我不覺得你有必要參加這個會議,Lorrie小姐,謝謝。”喬布斯說。
聽起來很是無情對不對?但“非直接負責人不參會”和“不去參加沒必要的會議”是喬布斯開會的第一法則。
2. 確保每人負責會議一項議程
喬布斯的核心理念就是“責任思維”——這就意味著要安排適當的程序,讓每個人都知道他們自己的責任是什么。
對此,蘋果內部甚至還起了這樣一個名字,即“直接負責的個人(DRI)”。通常情況下,DRI的名字會顯示在會議日程之中,這樣每個人都知道誰是負責人,該負責什么樣的議程。
蘋果公司的一位前員工表示,“蘋果公司召開的任何一次有效的會議都會制定一份行動表。與每個行動事項緊鄰的就是DRI名字。”蘋果公司經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,“那個項目的DRI是誰?”
▲谷歌
谷歌創始人施密特認為開會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。他及其團隊形成了一整套開會指南,可以將“浪費時間的事情”變成提高效率和士氣的機會:
每個會議都需要一名決策者。
會議需要清晰的目的和結構。
用于分享信息或交流思想的會議仍然需要會議主持人。
在必要的時候才開會。
會議人數不要超過8個。
會議只邀請必要的人參加。
嚴格遵守時間限制。
開會時要一心一意。
▲亞馬遜
1. 控制會議規模
對于如何控制會議規模,Amazon的CEO 杰夫·貝索斯有一個非常有趣的衡量標準:一場會議的人數,要控制在2份批薩的食用人數之內。如果超出這個規模,說明這個會議有太多的人參加了。
在貝索斯看來,開會時參會人數越多,會議效率往往越低下。
太多的人和聲音,往往會造成適得其反的結果。因為一個人的大腦無法處理太多人的意見,而且大多數與會者也會傾向于與別人意見一致,而不是發表自己獨特的想法。
他認為參會人數最好控制在兩個披薩餅夠吃的程度,意味著大約六七個人。團隊太大,成員之間無法深入溝通,容易導致扯皮推諉,讓項目陷入停頓或失敗。
2. 杜絕PPT
貝索斯杜絕PPT,他認為PPT的信息傳遞效率非常低,聽眾看到的只是要點,很難真正接收到信息,由于缺乏信息量,使用PPT很容易讓會議被問題打斷。
貝索斯要求會議發起人必須事先打印一份不超過6頁的備忘錄,言簡意賅又能清晰描述問題、解決方案、大量圖表、數據和分析。
開會時,大家先從閱讀備忘錄開始,因為閱讀備忘錄的話,第二頁的問題可能會在第四頁得到解答。
3. 準備一張空椅子
據說貝索斯曾經做過一個有趣的提議:永遠在會議室準備一張空的椅子來代表顧客。Amazon 的核心文化理念之一,就是從各個方面不斷完善和提升顧問體驗。這張空椅子就是一個符號性的象征,提醒每個人不要忘記這一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