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求職者在面試結束后都希望能得到企業明確的回復,被錄用的是最好的,但如果未被錄用,就希望被告知未被錄用的原因是什么,或者最起碼給個通知,很多人會認為這是雙方最起碼的尊重。
事實上,大部分的企業都不會給沒有通過面試的求職者發放通知,這并不是針對某一個人,也不是企業的不尊重或者不專業,主要的原因是應聘人數太多。要知道,求職者應聘面對的是單一的企業面試官,但是企業發布招聘信息后,一個崗位通常都會收到50-100份左右的簡歷。而面試官需要在近百人中挑選出適合崗位要求的進行面試、復試等各個環節。人數之多,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。如果要針對每個未通過的候選人進行逐個通知,在時間成本、人力成本上都是巨大的消耗。
第二點就是,通知渠道有限。雖然現在的交流方式有很多種,也很便捷。但是在面試之初,HR與求職者都屬于陌生人,彼此加微信、QQ的情況并不常見,很容易造成溝通的不及時。而在面試的時候,企業更常用郵件對求職者進行信息的通知,而發送一份郵件需要經歷建立郵件,輸入郵箱地址,編輯正文等一系列復雜工作。當然利用短信也可以進行便捷編輯和多人發送,但是這個方式已經被很多人忽略了。因為國家對于信息的發布、個人信息的保護都有著嚴格的規定和要求,所以短信這個形式已經慢慢被企業所淘汰。
通常來說,HR面試一般都是企業的第一輪面試。如果求職者明顯不符合企業要求,那么在面試過程中,面試官的語言、表情都會傳遞相關的信息。例如,提問數量、互動頻率明顯減少,不斷追求是否還有其他問題,以求盡快結束面試。這些隱形的信息都會讓求職者明顯感覺到面試情況的不妙。而自己發揮的如何,與用人單位的崗位要求相差多少都可以在面試過程中了解到。所以,在面試過程中發現信息,也是求職者需要學習的技能。
除此之外,HR部門作為人才篩選的第一部分,往往很難在第一時間內作出明確的決定,因為他們還要參考用人部門的意見,這個時間差很容易造成求職者的被動等待。
回去等通知是HR面試后的一句套話,一般情況下,在3-5個工作日內得到回復,自然代表著后續有戲。但是如果在一周之后還是沒有得到任何回復的話,那求職者最好就重新尋找下一份工作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