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為獵頭,如何在面試的階段就能識別候選人信息的真假呢?
候選人會對哪些信息造假?
1.把學歷模糊化。比如有的人第一學歷是大專,第二學歷是211高校的自考本科,他在簡歷上不寫第一學歷,而只寫第二學歷,讓面試官誤以為第一學歷是211的本科。
2. 抬高自己的職位。有的人其實就是一光桿司令,屬于自己管理自己、沒有下屬的那種,他卻把自己包裝成帶了一個團隊的部門經理。
3、隱藏工作經歷。有的候選人為了隱藏其頻繁跳槽的事實,會選擇幾個重要的工作經歷寫上,隱瞞其他經歷。
4. 移花接目,將別人的成績寫成自己的成績。比如明明一起參加的項目,卻把自己寫成是項目負責人,將功勞皆歸于自己。
5. 夸大工作業績,把某些很一般的表現,包裝成很突出的表現。比如有的候選人,他可能會在面試中一再的強調,我的銷售業績是最好的,這個項目沒有我是肯定做不下來的,這里面大部分的方案都是我提的,他如果反反復復的這樣去強調自己,那就是有問題的。
6. 避重就輕,隱藏自己的缺點。如果你問他有哪些缺點,他們通常會給出一個看似是缺點實際上是優點的回答,從而巧妙地把自己缺點隱藏起來。
那我們獵頭能做些什么呢?
1、刨根問底,尋找真相
如果應聘者的回答比較模糊不夠具體,就要像剝羊蔥一樣,層層追問,窮追猛打,問清各種細節,直至問到真相大白或對方答不出來為止。
追問按照“STAR”原則,先問情景(Situation):“以前是在什么情況下做這件事的?”然后問目標(Target):“能不能告訴我你做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?”接下來問行動(Action):“你為了做這件事情采取了哪些行動?”最后問結果(Result)。
——當應聘者說“我們、每個人、大家”而不怎么提及自己時,他是在模糊自己的角色,這時可以這么問:您說的我們/大家,您在其中是什么角色?你參與了哪些工作?
——當應聘者較多地使用“也許、似乎、大致、大概、一般來說、基本上”等不確定詞時,如:我超時工作的情況大概中等,面試官可以這么問:您說的是一般/大致/大概,具體到什么程度?你每天超時多少?每周有多少天會超時工作?
2、骨里挑刺,打出原形
當應聘者陳述他的觀點時,想辦法“找茬、挑刺”,抓住應聘者回答中的不全面的地方,或是有漏洞的地方問下去:
——如果應聘者說自己的缺點是沒有工作經驗時,可以這樣說:對應屆畢業生來說,沒有工作經驗是正常的,這不算缺點,請告訴我們你其他方面的不足。
——如果應聘者說自己的缺點是過于追求完美的時候,可以這樣問:那你現在能非常肯定地告訴我們,在你的簡歷里沒有一個錯別字,沒有一個用錯的標點符號,或者沒有一個語法錯誤嗎?
3、當面質疑,拆穿謊言
有時候,應聘者不斷地反復講述某一內容,或者說的某些話并不符合常理,這些地方往往是一個疑點,這時面試官可以直接提出質疑,以壓力提問的方式來試探對方的反應,觀察他的表情和肢體動作的細微變化,如果應聘者說的真的是假的,通過一兩次這樣的提問后,一般都會如實交待。
4、反復確認,驗明正身
為了保證應聘者回答的真實性,應設計多個指向同一個問題點的問題,把各種問題打亂分散在面試過程中的不同階段來提問,并對這些回答進行比對和驗證,可以使面試官更好地把握應聘者敘述的真實性。如果應聘者對同一問題的回答前后不一致,或者相互之間出現矛盾,說明應聘者在說謊。